“厄尔尼诺”来袭?全球农产品价格异动 或加剧金融稳定风险

  近期世界多地出现异常高温和干旱天气,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大幅走高。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最新预计,在2023年6月至8月期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已经接近70%,这意味着今夏天气将更加炎热。食品价格上涨也给各国实现通胀目标造成了挑战,全球也在密切关注气候异常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天气异常助推农产品价格跳涨

  今年以来,与天气相关的事件已经推高了部分农产品的价格。例如,糖和可可期货上涨了20%以上,受到饲料价格影响,猪、牛等牲畜价格也大幅走高,美国牛肉产品价格上涨超30%。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文称,年内出现厄尔尼诺气候现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预计将带来高温和极端天气,进一步影响粮食安全问题,多个主要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将面临风险。进入6月,受关键产区恶劣天气导致作物减产的担忧升温,国际小麦、玉米、大豆期货开启了新一轮涨价行情。

  澳大利亚农业及资源经济和科学局(ABARES)表示,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回归,下一收获季当地小麦产量或将下降34%至2620万吨。

  美国农业部(USDA)最新统计显示,受干燥天气影响,截至6月18日当周,美国玉米作物优良率为55%,较上周下滑6%,大幅不及市场预期,大约64%的美国玉米产区正在经历干旱,高于此前的57%。此外,美国大豆优良率为54%,较上周下滑5%,春小麦作物的优良率为51%,大幅低于上周的60%。

  欧洲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西班牙小麦作物生长遇到了春季旱情的严重影响,德国农业合作社协会在最新报告中预计,受干热天气影响,德国2023年所有类型的小麦作物产量将同比下降2.9%,至2187万吨,法国农业局将2022/2023年度法国对第三国的软小麦出口调低10万吨,从5月份预测的1030万吨下调至1020万吨。

  欧盟作物监测服务机构MARS本月下调了欧盟今年粮食和油籽作物几乎所有的平均产量预测。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升温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报告,厄尔尼诺事件不仅对当年全球经济造成冲击,也会导致随后多年经济体增长乏力。IMF预计,新一轮强劲的厄尔尼诺影响将更为严重,可能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抑制热带国家的经济活动。报告称,厄尔尼诺现象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主要经济体中澳大利亚、智利、印度、印尼、日本、新西兰和南非的经济活动都会因为气候冲击而短暂下降,而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泰国等经济体和欧元区可能从中受益。

  由于全球依然处于后疫情时代的复苏期,对于为了打压物价进入紧缩周期的各国央行而言,新一轮食品通胀无疑是坏消息,厄尔尼诺将进一步加剧宏观不确定性。外界越来越担心,这可能导致央行为对抗通胀采取过度措施,进而导致经济陷入衰退。

  资产管理机构BKAssetManagement宏观策略师施罗斯伯格(BorisSchlossberg)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欧元区和美国的通胀主要是由其核心组成部分驱动的,劳动力市场持续紧张,工资增长和服务业扩张成为了物价的重要推动力。相比之下,供应因素对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溢出效应一度有消退升温迹象,如果食品通胀卷土重来,央行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政策的合理性。

  如今投资者对于美国将陷入衰退的猜测正在水涨船高。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周在国会出席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听证会时暗示,年内进一步加息2次的预期是合理的,多项经济指标显示,二季度末美国经济动能正在迅速降温,多条关键美债收益率曲线倒挂加剧。

  Oanda高级市场分析师厄拉姆(CraigErlam)向第一财经表示,美联储正在传递强硬信号,实现目标的决心没有改变。他预计,随着政策滞后效应的显现,未来几个月美国经济将陷入温和衰退,因此需要防止外溢效应对全球带来的冲击。

  对于新兴市场而言,挑战将尤为艰巨。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包括墨西哥、印尼、巴西和多个东欧、非洲新兴经济体已经暂停了加息周期,利率水平处于历史高位且远高于发达国家,新一轮食品通胀无疑将加大政策选择的难度。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认为,粮食进口成本上升可能在部分脆弱新兴国家引发“潜在危机”。随着粮食进口在进口总量中占比攀升,将成为某些地区潜在危机的早期预警指标。粮农组织称,许多新兴经济体已经面临着贸易伙伴经济低增长、借贷成本上升和商品价格高企的完美风暴。

  施罗斯伯格向第一财经表示,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往往更明显,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他们的消费者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往往要更大。然而他们进一步加息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对于不少进口国而言,都面临巨大的财政和债务问题,复苏之路将变得愈发曲折。

  各国积极应对气候风险

  如今全球在关注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及俄乌冲突后的能源转型。《巴黎气候协定》中承诺,与工业化前的温度相比,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摄氏度。科学家们认为,升温1.5摄氏度是一个关键的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极端洪水、干旱和粮食短缺的可能性会急剧增加。

  主要央行也在推进研究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通过对包括农业生产、劳动生产率、商品价格等各要素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展开分析,以寻找合适的政策应对方式。

  中国央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中提出,将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探索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并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鼓励金融机构评估和管理其环境和气候风险。

  去年7月,欧洲央行宣布采取更多措施,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欧元货币政策框架,以减少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支持经济绿色转型。欧洲央行表示,为落实《巴黎协定》的目标和欧盟相关气候目标,欧洲央行将在公司债券购买、抵押品框架、披露要求和风险管理方面引入气候变化因素,旨在减少资产负债上涉及气候变化的金融风险,有助于维护欧元系统价格稳定并支持经济绿色转型。

  相比之下,气候变化暂时没有纳入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关键考虑范围。美联储在2021年发布的气候变化和金融稳定报告中表示,其金融稳定监测框架足够灵活,可以广泛纳入气候相关风险的许多关键因素。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分析,将这些风险充分纳入金融稳定监测,包括大幅改进数据和模型。今年1月,鲍威尔表示,美联储的监管权力使其在确保金融机构“适当管理”面临气候变化风险方面发挥了作用。鲍威尔上周在美国国会发言时表示,气候变化与当前的货币政策无关。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风险提示: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整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不对任何投资人及/或任何交易提供任何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