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进程来看美联储加息与通胀的关系

从经济理论上来讲,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生产资料需求过旺,引起物价上涨,国家为抑制生产,才会加息降温。

从经济理论上来讲,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生产资料需求过旺,引起物价上涨,国家为抑制生产,才会加息降温。美国近些年在通胀严重的背景下,经历了多次加息:

**轮加息:1982年至1984年,经济复苏初期,政策转向里根供给学派。

1983年初,美国刚经历过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逐渐开始恢复增长,GDP增速回升至两位数,但失业率高企,位于10%以上,且通胀严重,1980年至1981年CPI处于8.9%至14.8%高位。当时美联储在经济复苏初期就启动加息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通胀,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美国经济政策转向刺激供给、鼓励储蓄的里根主义,供给学派占据主流。此轮加息之后,美国核心通胀率快速下降,自1982年底的4.5%降至1983年第三季度的3.0%,而后又有所抬头。失业率则从10%以上的高位降至1984年的7.2%。

第二轮加息:1988年至1989年,控制高通胀,对冲流动性。

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美联储立即下调基本利率50个基点,从7.31%降至6.81%,此后6个月内连续下调至6.5%,并注入大量流动性积*救市。到1988年**季度,宽松货币政策开始取得效果,经济增长企稳,通胀风险抬头,核心通胀率一度升至4.7%。为控制通胀,及对冲此前注入的大量流动性,美联储重启加息。

从1988年**季度至1989年第二季度,美联储连续加息16次,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6.5%上调至9.81%。1988年美联储加息期间,GDP增速小幅提高,加息对通胀起到一定抑制作用,核心CPI企稳在4.5%左右,但同时制造业PMI下滑明显。

第三轮加息:1994年至1995年,防止经济过热,实现就业企稳通胀可控。

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1989年至1992年,美联储一路降息,带动经济复苏。1993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已达到7.7%,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现象,同时通胀和失业率平稳回落。为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在就业企稳和通胀可控的前提下开始新一轮加息。1994年2月至1995年2月,美联储连续加息7次,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3%上调至6%,共加息300个基点。此轮加息期间,核心CPI稳定于3%以下,通胀得到抑制。

第四轮加息:1999年至2000年,应对互联网泡沫,连续加息后转向地产。

1999年起,互联网泡沫膨胀,为防止经济过热,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美联储连续加息6次,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4.75%上调至6.5%,共加息175个基点。此轮加息期间GDP平稳,失业率小幅下滑,核心CPI低位。但至2000年5月之后,GDP急剧下滑,到2001年出现零增长,连续加息伤害了经济和股市的繁荣,并且驱动美国经济从网络经济转向房地产经济,为随后的地产市场发展拉开大幕。

第五轮加息:2004年至2006年,房地产空前繁荣,通胀有所抬头。

2004年美国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次贷扩张,居民信贷膨胀,通胀预期抬头。加息前,2003年底实际GDP环比增长4.8%,制造业PMI连续7个月处于60上下,失业率低于5.6%,核心CPI从2003年底的1.1%升至2004年中的1.9%。信贷市场繁荣出现泡沫迹象,同时通胀上升,美联储重启加息。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1%上调至5.25%。

第六轮加息:2015年12月-

此次加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从理论上讲,加息是为了抑制严重的通货膨胀,但现在美国通胀率在2%以下,严格讲是不需要加息的。

不过,美联储从2008年危机开始后实施了常年的零利率,量化宽松前后实施了三轮,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之下,美国经济终于走出了危机,就业率和失业率基本上达到正常水平,通胀率也逐步上涨,因此此次加息仅是经济恢复正常的一个姿态,并不代表现在的经济已经通胀,而是代表美联储官员判定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衰退,回到了正常的增长轨道。为避免经济由于长时间零利率陷入通缩的危险,因此,此次加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风险提示: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整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不对任何投资人及/或任何交易提供任何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