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解读:减产不只是数学问题

欧佩克(OPEC)11月底能否达成实际且可行的减产协议,绝不只是数学问题。沙特对油价的新思维,以及其他国家对沙特提出的“四大支柱”能否接受,才是达成协议或再度破局的关键所在。

先看数学问题。OPEC如果每天共减产约100万桶,则只要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6美元,就能补足减产所损失的收入。大部分人士认为若能达成减产协议,油价的涨幅将不只于此。至少对沙特而言,是否同意减产绝不是钱的问题;何况沙特还拥有庞大的外汇存底及充裕的借贷空间。

沙特不愿再当油价的平衡者,来补贴高成本的竞争对手,部分是因为美国页岩石油产量激增,伊拉克持续增产,以及沙国重新评估石油的长期前途。沙国担心全球对石油的需求终将达到*峰,于是改变对国内油藏价值的计算,这才是沙特对减产的大疑虑。

近年来沙特开始担心未来石油终将被其他能源取代,而可能成为无用的资产;等石油需求越过*峰并开始下降之后,油藏的价值也将开始下降。换言之,石油时代会在石油用完之前便先行结束。

沙特基于上述的新思维,因而提出减产的四大支柱:必须集体且公平地减产,协议必须透明且可信。先看“集体”与“公平”。沙特不愿意在伊朗不须承担任何痛苦的情况下,达成减产协议;伊朗也不能接受一项只限制本身的未来产量,却使沙特过去5年来日产量增加200万桶得以合法化的协议。伊朗如果接受,则国内的强硬派可能在明年五月的总统大选中胜出,使总统鲁哈尼为了使伊朗与西方国家能够关系正常化所做的努力付诸东流。

再看“透明”与“可信”。减产协议要做到这两点,必须以各国都同意的产量基准为依据,但基准并不存在。伊朗、伊拉克及委内瑞拉等国都宣称目前的实际日产量,比OPEC所统计的产量高出20万桶以上,因此主张以实际产量作为协议的基础。如果沙特因为上述四项条件无法获得满足,而终宁愿让协议夭折,也不令人意外。(Julian Lee&Grant Smith)

风险提示: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整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不对任何投资人及/或任何交易提供任何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