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淡季水泥价格普降 7月需求料逐步复苏

  受南方雨季等因素影响,近期水泥市场需求表现疲软,价格普跌,部分地区开启第四轮降价,贵州有水泥企业降价幅度达到150元/吨。

  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水泥市场淡季确实提前了,预计将持续到8月。机构指出,目前水泥行情仍好于近年均值,企业错峰生产执行情况较好,行业自律水平较高,看好雨季结束后的反弹行情。

  降幅较大

  数字水泥网消息,日前贵州港安水泥有限公司发布通知称,自6月22日8:00起对所有区域PO32.5R袋装水泥价格执行160元/吨,PO42.5R袋装水泥价格执行180元/吨,PO42.5R散装水泥价格执行160元/吨。这和此前的报价相比,降幅达到100元/吨-150元/吨。

  对于该大幅降价行为,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可能是该企业采取大幅降价方式促销量;另一方面可能是集团对该公司在贵州地区的经营情况不满意,希望以此方式和市场上的其他企业谈判,重新强化行业自律。

  根据数字水泥网数据,贵州港安水泥有限公司合计在贵州省熟料设计总产能600万吨,占全省总产能的6%。数字水泥网称,虽然该企业在贵州的产量不大,但布局在省内的核心市场。

  就贵州市场情况来看,截至6月25日,贵阳地区的库容比为70%,出货率仅为45%;熟料价格为统计区域最低,为190元/吨。

  淡季提前

  虽然贵州港安水泥有限公司如此大幅降价只是个案,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全国多地水泥市场普遍出现降价。

  数字水泥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25日,本周全国水泥市场价格环比回落1.5%。价格下跌区域主要集中在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等地区,幅度为10元/吨-30元/吨,西藏跌幅为80元/吨-100元/吨。

  分地区来看,继6月10日下调水泥价格后,6月19日-6月20日起,上海地区主要水泥企业继续通知下调价格20元/吨-30元/吨。6月22日起,浙江地区一些主要厂家对杭州、绍兴、湖州、嘉兴地区再次通知下调各品种水泥价格30元/吨。至此,6月以来杭嘉湖绍地区水泥价格已普降三轮,累计幅度达到90元/吨。6月20日以来,福建地区部分企业再次通知下调各品种水泥价格30元/吨-50元/吨,福建地区整体上第四轮降价拉开帷幕。

  数字水泥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25日,全国PO42.5高标水泥均价为438.67元/吨。该均价4月23日报460.67元/吨,随后开启下跌模式。库容比节节攀升,由4月23日的48.81%上涨到6月25日的62.31%。

  “相比前年和去年同期,目前水泥市场确实提前进入淡季了。”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李琛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市场为何提前进入淡季?李琛表示,南方雨季来临叠加重大活动等因素,导致重大工程停工。南方市场水泥需求旺盛,行业利润多来自南方,而雨季致市场需求疲软。

  中银证券指出,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业施工的成本,带来了一定现金流压力,从而间接抑制了水泥需求。从大宗商品端来看,相关品种如钢铁、煤炭等年内涨价频繁。煤炭价格的上行将直接导致水泥行业利润下滑。

  8月有望迎拐点

  百年建筑网统计称,在全国水泥价格普跌的背景下,企业库存多高位运行,各地水泥企业积极推进夏季错峰生产计划的实施,水泥熟料库容比压力得到缓解,预计后期全国水泥价格跌势将放缓。

  分地区来看,百年建筑网称,陕西地区目前熟料库存多在7成左右,企业出货量整体减少,下游市场需求收窄,同时受外来低价水泥冲击,市场竞争加剧。不过,7-9月执行夏季错峰停窑30天,库存有望降低。华东区域方面,江苏水泥企业反馈,为保证销量,7、8月水泥企业陆续停窑或成常态。华南区域方面,广东区域预计夏季错峰停窑大概15-20天。

  数字水泥网指出,6月下旬,中高考以及农忙结束,国内水泥市场需求环比虽略有小幅恢复,但整体表现仍然偏弱,企业出货多维持在7-8成水平,水泥价格延续惯性回落走势。预计进入7月,梅雨季节逐渐消退,下游需求将进一步恢复,水泥价格也将会趋于稳定。

  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数字水泥网执行总裁陈柏林认为,目前水泥降价仍属周期性下跌,预计将持续到8月。

  长江证券认为,虽然5月水泥价格有下探趋势,但从数据上看,5月水泥行情大多数时间好于前三年均值,景气度仍然较高。开工率几乎是近年最高,库容比又低于历史均值,水泥行业韧性充分体现。

  长江证券称,水泥行业龙头企业重拾海外战略,将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市场进入6月淡季,多省安排错峰生产,停窑检修,错峰生产的执行情况仍然较好,行业自律水平较高。而对进口水泥熟料在企业资质、商品检验、质量监督等方面做出严格要求,提升进口门槛,利于减少进口熟料对行业冲击,并进一步优化市场格局。

  着眼长期,李琛认为,在“碳中和”背景下,水泥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水泥行业较早就开展了原燃料替代、节能降碳和行业自律等工作,对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做了较多努力,这对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又是机遇。

风险提示: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整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不对任何投资人及/或任何交易提供任何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