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去美元化”进程:将是一个缓慢的、市场选择的过程

  今年以来,全球多个经济体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加强本币结算,“去美元化”趋势明显。这一趋势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后续发展又将如何?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又有哪些影响?《证券日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业内多位专家进行解读。

  真正的“去美元化”尚需时日

  据央视新闻消息,俄罗斯自2022年4月份起,要求“不友好”国家和地区以卢布进行天然气贸易结算,俄央行不断减持美元在其国际储备中的份额,率先宣布推动“去美元化”。

  同时,据央视新闻援引俄罗斯媒体报道,在当地时间14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在国际贸易中放弃使用美元结算转而使用本国货币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拉夫罗夫称,“去美元化”进程已经开始,目前这一进程还不是很快,但一定会加速,且这样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事实上,除俄罗斯外,中东产油国、新兴经济体、甚至欧洲,近期都纷纷采取实际行动,加入“去美元化”的阵营,或是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加强非美元货币结算,或是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不少市场研究也表示,全球范围内的“去美元化”风潮出现提速趋势。

  “去美元化”风潮背后的动因为何?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美元化”体现的是美国经济贡献在全球占比的逐步收缩,对应使用美元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这是“去美元化”的深层次原因。

  同时,更为直接的原因是,一方面,美国依赖于美元的霸权主义,常使用金融工具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裁,因此各国为应对潜在的制裁风险,纷纷绕开美元,寻求更多双边本币结算的途径。另一方面,从疫情发生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情况可以看出,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其他经济体的金融稳定造成了巨大扰动,各国为稳定汇率,纷纷跟随美联储加息,失去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因此许多国家开始思考“去美元化”。

  “‘去美元化’行动具有历史性原因,主要源于非美经济体对美元霸权的不满以及对美元体系的不信任和担忧。”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白雪也对记者表示,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通过国际资本流动的传导,对非美经济体的汇率、流动性频繁造成扰动,影响非美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金融安全以及政策独立性,非美经济体一直在尝试弱化美元的影响,即“去美元化”。

  从各国具体举措上看,据央视新闻消息,在3月31日结束的东盟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东盟各成员国同意在地区内加强本地货币使用,并减少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对当前国际主要货币的依赖,以更好应对全球性危机;在1月份,沙特阿拉伯财政大臣穆罕默德·贾丹表示,沙特愿意考虑以非美元货币结算石油贸易,这是沙特48年来首次对美元以外的货币交易表现出开放态度。

  白雪认为,在此轮“去美元化”进程中,最多的举措是跨境贸易和投资中加强非美元货币的支付结算。随着新兴市场国家拓展多边和区域贸易合作的意愿、对外贸易体量和支付结算需求进一步增长,对于区域内贸易往来密切和互补性较高的经济体而言,使用本币结算能够节省美元兑换成本,避免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尤其是,3月份美国爆发银行业危机、美联储政策转向节点尚不明朗,都加剧了对美元持续波动的恐慌情绪。同时,这表明,提高贸易便利、防范美元波动风险,是当下多国达成非美元的双边货币协议的关键驱动力。

  不过,对于后续“去美元化”进程,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市场应理性看待,该进程或较为缓慢。

  中泰资本董事王冬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的“去美元化”趋势,并不意味着美元会立即失去其主导地位,因为美元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仍然非常广泛,而且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和金融中心,其政治和经济实力依然强大。

  明明预计,在未来或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进行显性化或者隐性化的“去美元化”举措,然而,“去美元化”的进程或是缓慢的。一方面,因为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显著领先于其他货币;另一方面,当前国际货币中,各国货币均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因此在货币选择上也有一定困境。

  “真正的‘去美元化’一定是一个漫长的、市场选择的过程。”白雪谈道,全球市场在国际贸易结算、外汇储备、跨境支付与融资等方面对美元依然存在着较强的路径依赖,美元在其中的占比依然高居首位。这意味着“去美元化”浪潮的影响,更多可能体现为短期的情绪共振——后续可能引发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去美元化”的阵营,以非美元货币对美元形成一定程度的替代,从而增加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性。

  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进

  此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开放水平的提升,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投融资、储备和计价等国际货币的功能全面增强,人民币国际地位也有较大提升。潘功胜提到,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也面临一些比较好的环境和机遇。

  那么,多国开启的“去美元化”进程,又会对“人民币国际化”有哪些影响?白雪表示,“去美元化”与“人民币国际化”不存在直接的替代关系,即去美元化并不意味着人民币能够在短期内替代美元的“空档”。不过,“去美元化”过程中,伴随着各国美元需求逐渐转移至其他货币,由于人民币具有较为坚实的经济交易基础和良好信用,会推动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的使用需求,从而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

  “中国国际贸易体量巨大,经济基本面良好,人民币汇率较为稳定,都构成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支付、投资方面的优势。”白雪说道,近期中国与多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清算安排,这意味着人民币初步具备了国际化的“网络效应”。

  明明也提醒,虽然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有突破性成就,但与主流国际货币的差距仍然较大。在“去美元化”的大背景下,需要抓住机遇,实现人民币支付、投资、融资、储备功能的全方位提升。

  明明进一步表示,要抓住机遇达成提升,一方面,可以逐步实现国际贸易投资的清算结算再扩展,包括推动中国人民银行与更多央行、货币当局建立清算安排、扩大货币互换规模、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RECP等国际合作;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建设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包括香港离岸市场的完善和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开放创新。

  白雪认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或在以下贸易和金融领域存在机遇。一是,可能会有更多的国家绕开美元支付清算体系,与中国直接采用双边本币支付方式,因此我国国际贸易中人民币收付的占比有望得到提升。二是,随着我国与各国双边本币交易规模上升,接入人民币CIPS系统的国际金融机构将越来越多,这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三是,跨境持续使用人民币,将引发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资产保值增值和风险规避的需求,从而推进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推进金融领域中的人民币国际化。

  “此外,我国在金融科技和数字货币方面的发展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机遇。”王冬伟补充道,央行推出的数字人民币在近年来开始试点,如果未来数字货币的使用和交易趋于普及,将有助于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从打开渠道到落实,再到大范围被国际市场认可,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白雪谈道,人民币国际化的背后,是统筹顶层设计和市场驱动的复杂工程,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尚需要有序、稳妥推进,不宜急于求成。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风险提示: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整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不对任何投资人及/或任何交易提供任何担保。